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共同學術圓桌會議 探討臺比地域及國際發展
2025年4月23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及台灣歷史學會,於政治大學行政大樓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小國面對大鄰」的圓桌會議論壇。會議分別由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金仕起主任、新魯汶大學Laurence van Ypersele教授及台灣歷史學會陳文松理事長致詞。整場圓桌會議分為三個主題場次,以多元且具深度的方式,探討台灣與比利時兩地在地域及國際議題上面對的挑戰及應對策略,促進兩校在學術領域的跨國交流。
第一場「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中,政治大學台史所薛化元教授以〈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揭開序幕,剖析1945年以來兩岸關係的變化,對臺灣政治、經濟及國家認同的影響。van Ypersele教授同意小國不論外交還是經濟皆不應過分依賴單一國家,應維持互動及自主之間的平衡。接續由新魯汶大學哲學、藝術與文學研究所Gilles Lecuppre教授發表〈比利時中立的遠源〉,探討中世紀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如何在英、法兩個大國的百年戰爭中,維持中立及明哲保身的外交策略。政治大學林果顯老師則以臺灣在外交關係上的焦慮作回應,展開跨文化比較與補充。
第二場「社會與經濟關係」聚焦於兩地近現代的社會發展及經濟結構。新魯汶大學哲學、藝術與文學研究所Geneviéve Warland教授以〈法式法律、英式工業與德式科學〉探討比利時在1830年建國後如何發揮小國富包容力的特色,輸入大國的文化並在地化,讓他國知識為自己國家所用;中研院台史所陳偉智老師以臺灣曾作為殖民地的歷史回應,指出日本在臺的基礎建設、經濟模式及大學教育,在戰後一直延續及具影響力。Warland教授指出比利時與日本的大學教育皆從德國移轉,所以也可以說德國的大學制度間接地引入到台灣。接著,淡江大學歷史系林呈蓉教授則發表〈1980年代以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深入分析臺灣如何透過發展經濟及科技實力,維持獨立及國際地位,以及未來可如何應用AI技術對抗假消息及大國認知作戰的威脅。Warland教授亦表示認同林呈蓉老師關於AI技術應用方法的創新見解。
第三場「文化關係」延伸至語言及文學作為文化象徵與國族認同的論述。Warland教授再次登場,講題為〈比利時的語言區政策〉,介紹比利時法語區、荷語區及德語區形成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脈絡,探討語言政策、國族主義及公共空間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成功大學歷史系簡宏逸教授以臺灣主要語言由臺語、日語,到國語的轉變過程作例子,討論語言政策如何形成強勢語言及傷害弱勢語言。輔仁大學歷史系陳君愷教授隨後以〈戰後「國語」政策v.s.臺灣的多元語言〉為題,論述戰後國語政策背後的身分認同問題,以及弱勢語言僅限日常生活使用,無法走進學術領域的困境; Lecuppre教授以比利時曾透過學校及軍隊,增加法語的應用的歷史例子作回應。最後,新魯汶大學榮譽教授Paul Servais以〈中心與周邊的關係﹕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法國與比利時文學〉總結在比利時的文學創作上,語言造成的結構性影響確實存在,但作家仍可透過書寫方式及內容,選擇個人的身分認同。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陳文松教授則從臺灣政權變遷的歷史脈絡回應,展現文字與時代、社會的緊密連結。
此次圓桌會議不僅促進學術交流,也為未來雙方合作研究與師生互訪奠定良好基礎。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金仕起主任表示:「希望這個學習與交流之路,可以長此以往、持續深化,並為兩國間更緊密的相互瞭解與彼此合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