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25期電子報

首頁 / 資訊專區 / 電子報 / 第25期電子報
::: :::
日期:2022-01-19

系所學會與臺史所所學會,日前一同邀請戴麗娟老師進行演講。此次演講主題為「當歷史與記憶分歧時:談談臺灣的困難遺產」。以下與大家分享本次的演講紀要與照片。

-----------------------------------------------

本場次演講邀請到中研院史語所的戴麗娟老師來談談歷史與記憶的課題。戴老師早期專精於自然史與中外交流史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則逐漸關注歷史記憶的課題,她所譯的《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系列書籍,亦是研究歷史記憶的必讀之作。相信透過戴老師的分享,我們都能對這個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在本次演講中,戴麗娟老師為我們梳理歷史與記憶研究的相關理論,並從台灣的脈絡出發,分享自身參與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的經驗與想法。首先,老師分別從社會學、歷史學與哲學的向度,介紹法國人文學界對記憶概念的三種討論典範,包含阿博瓦胥(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的記憶社會學、皮耶.諾哈(Pierre Nora, 1931-)的國族記憶史,以及里科(Paul Ricoeur, 1913-2005)的「記憶的功課」理論。這三種理論不僅提供新的歷史研究取徑,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記憶、歷史與社會之間的互涉,以及關於記憶與遺忘等課題。

介紹完相關理論,戴老師接著分享她參與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的經驗。過程中,老師注意到困難遺產(difficult heritage)的概念。困難遺產延伸自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根據博物館學家Sharon Macdonald的說法,困難遺產指的就是那些場址、建築物、古蹟、藝術品或其他人造物件,難以讓當代社會產生正面、自我肯定的一些歷史遺跡。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如何面對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歷史經驗至為重要。老師認為,目前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過快地將困難遺產的名稱轉化為正面意義(如景美人權園區),導致尚未理解歷史脈絡的人們難以從名稱去理解其意義。因此,老師主張,與其將中正紀念堂抹除或是挪作他用,不如將之設立為台灣的威權政治國際研究中心暨博物館。這樣的空間一方面讓研究者能有充分的資源去釐清威權體制的運作,同時建立起國際學術交流的管道。另一方面,館內的展覽、電影與表演等媒介,也讓大眾理解威權時期的歷史,達到社會教育的效果。

紀要人歷史碩二廖郁翔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