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
本系自民國56年成立以來已歷43載,在歷任系主任及全體師生的努力下,至今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歷史教學研究重鎮,培育出許多傑出的系友。為使在學同學及畢業系友能有更為密切的聯繫,自去(2009)年9月起籌畫發行電子報,以為訊息交流、經驗分享、情感融會的平台。
主編的話-第一期
各位師長、系友們,大家好。我是本年度擔任政大歷史系電子報主編的廖敏淑,也是上學期剛到本系赴任的新進教師,我知道大家對我並不熟悉,本來應該先做一下自我介紹的,不過本期電子報創刊號中,已經刊載了系上《史薈》編輯同學對我做的訪問紀錄,我想已無須再多加贅言,煩請各位參見訪問紀錄,謝謝。
新書介紹(陳秀芬老師)
長久以來,養生一直是中國傳統醫家、道教與政治權貴關注的課題,至於儒家對於養生的態度,則較為隱微不張。這個現象在中國近世時期漸有轉變。以明代為例,除了道教修練手冊與醫學典籍,文人文集、筆記與日用類書也大量傳抄養生法、攝生術。儘管中國自古以來對於養生不乏有「貪生」、「懼死」等的負面批評,然而晚明卻有人視之為「尊生」、「惜生」的積極表現。究竟中國式的養生如何逆轉生老病死的自然順序,試圖阻撓肉身的虛衰毀壞,進而成就不朽的生命?而明人對於這個看似「違反自然」的手段,為何還能賦予「依乎天理」的崇高理想?這個「遵生vs.逆生」的矛盾命題,便成為本書所欲探討的問題所在。
新進老師專訪--廖敏淑老師
廖敏淑,本系新進助理教授。1998年七月畢業於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0年四月前往日本北海道留學,2001年4月進入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法學政治學專攻)就讀博士課程,2006年9月取得博士學位。2006年年底前往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2009年8月,赴任政大歷史系。
教師動態--金仕起老師赴德
柏林夏赫特醫科大學(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是德國聲譽卓著、歷史最為悠久的醫學重鎮,它的成立可以溯自1710年,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 1701-1918)肇建之初,其組織型態與任務性質的變遷和近代柏林地區歷史的脈動聲息相通。它座落於柏林市區,目前有四個校區,分別是在前東柏林境內的密特校區(Campus Charité Mitte,簡稱CCM)、布赫校區(Campus Berlin Buch,簡稱CBB)、前西柏林境內的班雅明‧富蘭克林校區(Campus Benjamin Franklin,簡稱CBF),以及維柯醫院校區(Campus Virchow-Klinikum,簡稱CVK),各個校區有其不同的研究、教學重點與發展特色。
政大包種茶節
富麗堂皇,陰影分明的中國宮廷式屋頂,搭配上兩個大紅柱,濃濃的歷史氣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歷史系的攤位。歷史系今年鎖定「清末民初」為背景,大一大二的同學們打扮成歷史人物,身著古裝亮相。這次的遊行分為兩個集團,重心緊繫於「清末民初」這個主題,分成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民國派,以及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帝制派。
史學盃
寒冷的12月天,在三峽的台北大學裡充滿著汗水淋漓的鬥志,青春的熱血,第三十五屆史學盃在台北大學。早在10月各系隊就為了這一年一次的史學盃加緊腳步,練球練得更頻繁,為了與來自各地的運動好手一較高下,並為校爭光。
交換生心得-慕尼黑大學見聞錄
歷史系四年級的臧信芝,去年由政大的國際合作處的計畫到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交換一年。 在德國交換的一年裡我有個非常深的體悟,那就是了解了為什麼周老師和黃老師會在德國留學研究歐洲史超過十年,我想是因為德國的民族性嚴謹,加上真正要做學問的人是因為他們在某個領域上是真的有興趣,所以在德國念書的人,尤其是念到大學以上的都是很認真學習的。
歷史研究所的第一屆-張力
初成立的歷史研究所,彷彿師生都在摸索之中。設所的目標似乎是中國近現代史,但是第一位畢業生的論文,研究的卻是土耳其的凱末爾。不過大多數的論文確實屬於中國近現代史的範疇,尤其是跟隨蔣永敬、李雲漢兩位老師,研究辛亥革命相關歷史。
第一屆畢業系友的祝福-毛鑄倫
政大歷史系是在民國五十六(一九六七)年正式成立的。當年夏天大專聯考放榜時,歷史系第一屆同學便在上天的安排下,被編在一班,總共是三十五位女生,七位男生。男生受完成功嶺軍訓已是十月份了,全班同學自此開始一同上課,當新鮮人。幾乎每一位同學那時都帶著幾分羞怯,但又渴望的摸索著,試圖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先交到一、二位朋友(同性的),以取得個人大學生生活上起碼的安全感,同時也消減寂寞感。
活動預告
歡迎系友回娘家!
為配合本校八十三周年校慶,本系擬於今(2010)年5月15日(六)下午2~4時,假本系會議室(季陶樓340423室)舉辦系友返校活動,屆時將另函通知,邀請各位系友一起回娘家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