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學程簡介
學程簡介
「近代社會的身體與性別」跨領域學分學程,旨在引領學生思辨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身體,以及作為認同與社會分類原則的性別,如何形塑和影響不同人生階段、空間場域和人際關係中的自我認知與行為表現。本學程將在長時段、跨學科與比較視野之下,以史學、法律、政治、藝術、文學、傳播與電影為知識場域,帶領學生探究近代以降身體、性別與權力在其間之互動和張力,希望透過理論與實務,關注家庭、社區、社會與全球的身體與性別議題,鼓勵學生反省自我,深化其思維、拓展其視野、提升其論述高度,並增進其解決問題的學識與能力。「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一,本學程之開設將有助於政大對性別平等教育做出貢獻。
本學程網羅本校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及傳播學院師資,從史學、文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媒介學等領域出發,對攸關每一個人探索/認同自我、發展人際關係與從事社會活動的身體及性別課題,進行多元而有深度的探索與研究。本學程強調跨領域與多元學習,旨在引領學生探索身體及性別議題,涉獵兼具歷史縱深與當代視野的專業知識,一來掌握各種相關學理、累積研究能量,再者對於自身生活、社會關係與當代文化,能有深廣的反思與關懷。
基於上述的設置宗旨,本學分學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專業學識、人文素養、社會關懷、自主發展、與思辨創新等核心能力,啟發學生透過身體與性別的課題,進一步認識自我、他人、社會、及政府政策彼此間互動所造成的多重影響,並引導其成長為具有公民責任與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領導人。
學程特色與師資介紹
一、跨院跨系學習:
本學程內容整合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及傳播學院的特色課程,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視野,探究身體、性別、空間、權力與知識形構等議題,認識身體的主體性、能動性、延展性及其可能侷限,以及性別對社會各層面的權力機制與個人的切身經驗的深刻影響。本學程提供豐富的修課選項,可望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深化學生的多元價值,加強其跨域整合能力。
二、師資陣容多元:
本學程涵蓋歷史系、臺史所、臺文所、社會系、政治系、法律系、與廣播電視學系七個系所、四大學院的師資,具有鮮明跨領域與跨院系的特色。教師養成背景十分多元,取得博士學位的國家包括英國、德國、美國與日本。
三、教師世代傳承:
本學程由一名特聘教授、兩名教授、四名副教授、與一名助理教授組成,涵蓋資深、中生代與新進教師,利於彼此之教學經驗傳承,符合本校教學發展中心鼓勵的「教師傳習制度」之精神。
四、理論與實務並濟:
本學程教師群專精社會學、學術史、思想史、文化研究與性別理論。課程重視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將延請校外專家與民間業師到校演講,並以舉辦工作坊的方式作為校內外對話平台,以兼顧理論與應用之雙重訓練。
五、入門與進階兼具:
本學程開設的課程中,有兩門必修課,其餘課程涵蓋初階、進階與高階課程,提供學生依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自由選擇修課。
六、學程師資表:
姓名
所屬單位
職稱
學程召集人
許慧琦
歷史學系
副教授
學程師資
王曉丹
法律學系
特聘教授
學程師資
陳秀芬
歷史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學程師資
楊婉瑩
政治學系
教授
學程師資
李衣雲
臺灣史研究所
副教授
學程師資
紀大偉
臺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學程師資
苗延威
社會學系
副教授
學程師資
謝杰廷
傳播學院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