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邀請劍橋大學Uradyn Erden Bulag教授至系上短期訪問及學術交流,除了希望能讓師生接觸在當前學術研究環境中較為陌生的學術領域,例如蒙古對於北亞及東北亞的文化政治影響,以及蒙古在近現代國族建構和認同。這些議題在台灣史學界,長年因史料取得不易等因素較缺乏相關探討,另亦希冀藉此機會,開拓視野,促進日後跟劍橋大學的學術交流合作。
Uradyn Erden Bulag教授當前研究領域共三有方向:「蒙古帝國遺產在中蒙之間的分享」、「中國近代轉型的蒙古因素」及「鄂爾多斯成吉思汗祭祀景觀」,至臺灣拜訪一個月,共安排2次學術講座以及1次師生座談工作坊的形式,與系上師生雙向分享研究成果。
時間:2018年03月20日(二)10:00
地點:歷史系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時間:2018年03月27日(二)13:30
地點:歷史系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本工作坊講述成吉思汗的崇拜本被定義為蒙古族群對於成吉思汗的崇拜,日本於成吉思汗的推崇開啟了對於成吉思汗的崇拜。更在於日本與西方各國的入侵下,中國對於成吉思汗的崇拜提升至最高。在這個過程中,蒙古與日本和中國呈現三角關係,蒙古成為中日兩國最愛的「他者」,最能強化自我功能的「他者」。蒙古該如何面對日本與中國的愛?需要超高的藝術才能保護自身不被任一方責難。
時間:2018年03月29日(四)13:30
地點:歷史系季陶樓340423會議室
Bulag老師在演講中先回顧了當初進行民族識別的正面影響,然而在推動彷彿很正義的事,同時讓民族帶來了危害。在中國,關於民族的認識受到了美國學者的啟發。其中包括了Dru Gladney在 1991年的著作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對於中國回族的認識,打破了傳統漢中國的想像。而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1991年蘇聯解體和民族有關,因而西方也賦予了少數民族促進中國開放的責任。Katherine Palmer Kaup的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則討論了壯族如何和共產黨互動。Thomas Mullaney的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則是闡述了1950年代中共在雲南的民族識別政策。而Benedict Anderson指出第三世界不是自發發展出民族運動,而是殖民者為了認識殖民地,因此透過展示與想像,並迫使被殖民者接受這樣的想像。
Bulag使用了Frankestein作為民族的譬喻。在創造了民族以後,當權者遲早會被反噬。蘇聯及南斯拉夫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社會建構了民族,在國家、殖民權力帶來的不對等下,因而形成了民族,我們應該要試圖取下面紗,解放這些壓迫者。Bulag提出了問題:對於目前被界定為少數民族的人,在學習了解到民族是被創造出來時,這些人是如何自我定位以及思考?而Bulag也好奇社會能否找到一個機制來平衡少數民族被建構出來的否定屬性。民族是國家創造出來得又如何?真的有辦法消滅少數民族嗎?又有哪個群體不是被建構出來的呢?透過本次演講,老師和在場師生一同討論及激盪,豐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