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系上的推薦,補助我2013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月15止,前往中國大陸從事學術交流活動(訪查資料、出席研討會)的經費,並給予相關的協助。
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是出席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主辦之「海關洋員與近代中外關係,1854-1949」學術研討會(11月8、9日),發表「從貿易外交到貿易、外交的分離看新式中國海關的起源(1842-1864)」一文。此次會議的負責人是李愛莉教授,主要目的是為呈現其一項翻譯海關洋員回憶錄與作品的計劃的成果。因此會上發表的論文主題,多是該項計劃參與人員從其翻譯過程之心得而來。
除聚集參與人員,展現計劃成果外,會議另一目的是邀請大陸各海關機構、海關學會的成員,以及大陸(復旦大學吳松弟、廈門大學連心豪)、臺灣(張志雲)、日本(濱下武志)等地正從事海關史研究的人員,共處一堂,進行研究動態分享,以奠定未來合作交流的聯絡基礎。
廣州研討會後的第二站,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任智員的邀請,於11月20日到北京參訪該所的檔案圖書室。其館藏特色以擁有大量晚清各地督撫的公、私文書著稱,特別是其中所藏張之洞文書資料的完整性,更是目前已出版的各類《張之洞全集》所無法相比。此外,該所亦藏有清代六部衙門與總理衙門等官方機構的檔案。有關晚清各地督撫的公、私文書,該所預計分三輯全部出版,其中第一輯145冊已於2011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但後續第二(張之洞文書)、三輯的出版,據傳因故而暫時推遲。因此若欲利用此批晚清督撫文書,以與海關外籍總稅務司、稅務司的記載相對照的話,仍有必要親身前往該所查閱。
參訪完社科學近史所後的第三站,受中國海關學會特別顧問李延的邀請,參加11月22日由中國海關學會主辦的「中國海關與近代中國學術講座及座談會」,並就臺北「關稅總局(現改稱關務署)」所藏資料作演說介紹。
中國海關學會是大陸中國海關總署主管的社團組織及學術團體,正致力於推動整理出版1854-1949年間海關總稅務司署的相關史料文獻,並期望重新評價海關總稅務司署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與作用。參與此次講談會的大部份人員,是大陸中央及各地方海關機構中負責檔案整理和政策研究的人員,已知列名的共有六十餘名。其中兩位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鄒志武,更是親蒞參與會後討論,可見當前大陸官方對海關研究的重視。
除上述人員外,尚有來自臺灣(張志雲)、英國(Robert Bickers/畢可思)、日本(濱下武志)及大陸國內(吳松弟)研究近代海關史的學者受邀,就各自目前的研究焦點進行演說。
觀看此次講談會的召開,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開闊大陸海關機構人員的視野,使其瞭解中外學術界研究近代中國海關的動態和成果,並知曉學術界對海關史料存在迫切的需求性,與近代海關的歷史意義與價值。二是欲藉由學術研究成果,激發大陸海關將所存近代海關史料,向社會大眾開放,並更進一步對中外研究近代中國史的專家學者提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總之,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促使大陸海關重新審視1854-1949年間海關總稅務司署的歷史,及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以為當前大陸海關的現代化改革提供借鑒和啟迪。
作為此次大陸參訪行程的最後一站,是12月2日前往南京拜訪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胡正寧,目的則為辦理領取該系人文基金學生交流獎助金的相關事宜。其後前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瞭解該館目前整理海關檔案及已可供使用的情況。大體而言,該館所藏絕大部份近代海關檔案,仍處於封閉無法查閱的狀態。
完成上述參訪行程後,透過剛聘任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特別研究員張志雲的協助,取得2013年12月3日-2014年1月15日,該系短期訪問外國學員的身份。在此期間,一面整理參訪、交流心得,一面前往上海市檔案館、圖書館及徐家匯天文臺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釐清博士論文中對新式中國海關在連結清朝前期與晚清、民國時期的角色定位。
「海關洋員與近代中外關係,1854-1949」學術研討會-01
「海關洋員與近代中外關係,1854-1949」學術研討會-02
海關洋員與近代中外關係,1854-1949」學術研討會-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