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12期電子報

首頁 / 資訊專區 / 電子報 / 第12期電子報
::: :::
日期:2021-10-03

《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



簡介與導讀

本書《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是由本系系友張正田博士之博士論文「從族群關係看清代臺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一文所修改出版。本書作者為臺灣苗栗客家人,平常主要關心客家歷史文化,與其他弱勢語言族群,以及少數民族之歷史文化,還有這些相對弱勢的族群民族如何與強勢族群的互動關係史。所以「歷史族群關係」,尤其是相對弱勢文化究竟要如何與相對強勢文化互動時,但仍能保存自我文化、語言乃至族群認同,是作者關懷歷史時很重要之角度。

而這次作者修改出版的書名主標題,改成「被遺忘的大清『忠魂』」,其實這個「忠」字,不僅侷限於是否忠於朝廷之意,更寓函了清代臺灣敏感的族群關係問題。以最近四百年臺灣史而言,族群關係問題誠是敏感,至今亦然。而近四百年中的前面約三百年間,那時臺灣大致又可分為漳州閩南人、泉州閩南人,客家人,平地原住民「熟番」、山地原住民「生番」等五大類族群與民族,彼此常械鬥不已,偶爾也會互相合作,但總體而言,相互關係可稱不佳。作者認為研究臺灣歷史過程,若不能好好面對這些族群關係互動史,也相對較難以深入瞭解今日我們的種種問題。作者也很好奇在那約三百年中,為何多是臺灣泉州人分布在海峽此岸,把持臺灣多數的優良海港,掌控了大部分海峽兩岸通商利益?又為何清代臺灣三次大民變,大多是住在中南部「山線」的漳州閩南人「起事」,尤其其中之一的林爽文事件,渠等漳州閩南人一「起事」,往往也同時「興漳滅泉」,屠城當時臺灣的泉州街庄?雖以上這清代漳、泉兩族群關係問題,暫非本書所能完全回答的;但同時代,住在更「內山」地區的臺灣客家人先祖,至少在北臺灣的,面對又是相對貧瘠的地理環境,也只好各自分往不同的內山溪谷流域或台地上拓殖,尋求新的立命天地,但這又會引起跟當地原住民朋友之間的歷史緊張關係。

於是在那約三百年過程中,大概除中南部「海線」泉州人較具些「沿海優勢」外,當時臺灣每個族群與民族,都得面臨自己的生存條件困境而需互相競合,也醞釀出彼此對對方的負面刻板印象(如閩南人多骯髒愛飄泊性剽悍;客家人多小氣又吝嗇;原住民多愛喝酒,漢人多「歹人」多陰險等等「假的」刻板印象),與各自自我族群認同符號。好像到了近百年,族群隔膜才略消,至少漳、泉兩族群,目前概已融合為一個「臺灣閩南人」的新族群。但是回到那約三百年間,漳、泉兩種閩南人間的關係,其實非常緊張,也「漳泉械鬥」了數百年。相關記載如「漳民、泉民搆釁……仇隙未解。至是林爽文破城戕官,所過漳人響應,泉人心不自安。」、又說漳州人林爽文軍勢所過,「凡泉人莊舍,亦盡焚之」、「爽文本漳籍,故泉人不從亂」,「泉人若反,漳人則助官以平之;漳人若反,泉人則扶官以平之」,不絕於書。那多居中南部「山線」的漳州人中,若出現「族群英雄」如林爽文,率領族人黨人,對「海線」泉州人「起事」殺伐時,則臺灣南、北部更內山的客家人又該怎自處?是要選擇站在漳、泉的哪一邊呢?又若客家人涉入漳、泉之間恩怨太多,這兩種只是口音差異的閩南人,又可能會聯合起來變成「漳泉兄弟」,發生「閩客械鬥」時,又該怎辦?這,就是那約三百年中,來臺拓殖的漢人,自己內部也擺不平的三種類族群緊張關係。

在這較為宏觀的歷史角度下,作者認為臺灣客家義民信仰的起因,若不回到清代臺灣的歷史現場,也難以還原歷史真相。起先是約220年前的乾隆末年,中南部「山線」漳州人林爽文,率漳州族群與天地會黨人「起事」,雖號稱「反清復明」,但其軍事攻略,除各官府所在地外,往往也先攻打他們眼中世仇的「海線」泉州街庄藉機報仇。不久,全臺灣漢人也陷入漳、泉、客三大類彼此族群互相屠殺或自保的慘狀。當時,今稱新竹市區的竹塹城,是北臺灣淡水廳的廳衙門所在,又剛好正是泉州人的地盤。竹塹泉州人深怕會因此,引起漳州人林爽文勢力的覬覦與藉機族群報復。事實上,林爽文勢力後來也往北攻,並確實拿下過竹塹城一陣子,但是在淡水廳衙門的「紹興師爺」浙江人壽同春號召下,面臨族群與政治雙重恐懼的竹塹泉州人,選擇與城外各溪谷流域的客家「鄰居」合作,聯合抵抗漳州人林爽文勢力,動機是在保鄉衛土,「忠」只是他們當時迫於林爽文勢力入侵殺伐時的一種被迫表態。因為,在當時的族群與政治氛圍,漳州人林爽文既然已是朝廷眼中的「叛黨」,這些「叛黨」又來殺臺灣的泉人與客家人等外族群,那竹塹城泉州人和城外各溪谷流域的客家人,自然得選擇「忠」於朝廷立場,不得不憑藉朝廷勢力,否則難以自保。當時,這也是竹苗地區泉州人、客家人的一次大規模合作的義民軍,甚至部分漳州人如苗栗苑裡陳士珍等,為了自保,不想被「政治牽連」成「漳州人都造反」,也組織過苑裡地區的漳州籍義民軍,響應並「效忠」清廷,抵抗同籍貫的林爽文勢力,力保苑裡附近之安全。這場號稱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林爽文事件,雖也是後來客家義民信仰的濫觴。但,作者倒認為,這並不是新竹到南桃園一帶枋寮客家義民信仰日後會茁壯健全的主要原因。

隨著歷史巨輪進展,乾隆時代結束,依序進入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時代,也是清廷中央對地方控制力逐漸衰弱的期間,全中國皆然,遠在朝廷邊陲海外的臺灣島也不例外。而此際之桃竹苗地區,除了今日北桃園會漸形成漳州人地盤外,其他大抵上多成為泉州人與客家人兩族群的地盤,漳州人反成相對少數。可是若空間放大到全臺灣,當時漳、泉、客、原住民四大類族群各有地盤,藩籬仍在。而清中後葉這幾位皇帝任內幾十年間,臺灣若發生族群分類械鬥時,就正好煽動桃竹苗「海線」的泉州人(夾有少數的漳州人),與「山線」的客家人之間同樣也是敏感脆弱的族群關係。尤其是道光、咸豐兩任皇帝中央控制力漸衰時,臺灣各族群械鬥也非常嚴重,官府往往壓不太住也管不太了。於是,除了北桃園漳州人地盤外的其他桃竹苗地區,若因臺灣島內族群騷動引發族群械鬥,在這裡,說他是「閩客械鬥」也行,說他是「泉客械鬥」大概也通,總之造成了竹塹地區「山、海線」客、閩兩族群關係非常緊張。這也就是竹塹城外鳳山、頭前兩溪中上游地區客家人義民信仰,開始茁壯健全的最大原因。因為在嘉道咸同年間,這地方的「山線」客家人,面對「海線」泉州人或閩人的強勢壓力,希望能藉由幾十年前竹塹地區客家人曾在林爽文事件時「忠」過朝廷的歷史,寄望官府能多點的「垂青」、「明鏡高懸」。雖然,此際的清代官府,實際上也往往並未真正「垂青」這地方的客家人過,還反而常會歸因是「內山粵人」先鬧事「欺侮閩人」,但這新竹地區兩溪流域的客家義民信仰,卻因此鞏固而茁壯。「褒忠」、「粵東」等詞,成為本區客家認同與族群團結的共同符號,並在日後拓展為今日新竹枋寮義民信仰十五大聯庄之規模。甚至後來又到了清晚期光緒時代,這裡的義民信仰,也往南傳到同樣是閩客關係十分緊張的中港溪流域,使當地最大客庄頭份,也在光緒朝時有了自己的客家義民廟,並與田寮庄的永貞宮,共同成為頭份一帶客家人的族群認同符號。所以,新竹枋寮義民信仰的茁壯健全,反倒與乾隆朝的林爽文事件無太大因果關係,而是與後來的嘉道咸同時期,竹塹地區越來越緊張之閩客氛圍有關。

不過,因為桃竹苗「山線」客家人,數百年來在各個溪谷流域或台地上拓殖,其實各自的歷史經驗並不太相同。除上述枋寮義民信仰地區與中港溪流域外,本書主要想討論苗栗的後龍溪與西湖溪兩溪地理空間上之客家人,為何同樣在乾隆時代面對林爽文事變時,這裡也曾有苗栗客家先賢鍾瑞生等人,響應「紹興師爺」壽同春之號召,組織過保鄉衛土的苗栗義民軍以抵禦林爽文勢力的入侵,可是這地區義民信仰,後來的發展,就沒有像新竹枋寮般那麼興盛?

概言之,苗栗的後龍、西湖兩流域的客、閩兩地盤之間,有山勢相對險要的「北大肚山系」隔離,只有中間有一小段是後龍溪切割開一小塊的新港平原,但小平原上這裡剛好又是「番頭家」新港社「熟番」的地盤。清代臺灣史上,該社與東西兩邊的客、閩之族群關係都算良好,結果造成這兩流域的客與閩,在清代就打不太起來,使「山線」客家人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發展自己的區域族群優勢;反倒是這兩流域的「海線」(乃至南到通苑地區),漳、泉、客三族群都各有勢力,在清代中後期仍陷入「海線」當地彼此競合的歷史過程。但這過程因隔著一座大山,並不會直接影響到這兩流域的「山線」,也就是清代淡水廳苗栗堡「山線」之客家人。而同樣在清代臺灣中後期,這兩流域「山線」客家人,在無外在閩人強大壓力下,也就不太需要去凸顯曾在歷史上林爽文事變時「忠」過朝廷的義民信仰,轉化為自我族群認同,因為實際上也無此歷史條件與需求。所以這兩流域的客家義民信仰,後來之歷史發展就相對不發達。

所以,約220多年前,苗栗義民軍也同其他泉庄、客庄的義民軍一樣,面對林爽文勢力到處屠城臺灣時,也曾有過保鄉衛土的歷史,並跟竹塹泉州人、竹塹城外客家人、苑裡漳州人一樣,被迫選擇過用「忠」於朝廷這邊,來對抗入侵鄉土的漳州林爽文勢力。但今苗栗客家人,卻多已不具有這歷史記憶。亦即,同樣是乾隆時期林爽文事變的「地方義民軍首領」,苗栗鍾瑞生等人的歷史地位,就遠不如新竹戴元玖、林先坤等先賢來得有名。故本書主標題取名為《被遺忘的大清「忠魂」》,即在包含上述清代臺灣各種緊張的族群關係等種種原因,同時,也藉此弔念220多年前曾為苗栗保鄉衛土的先賢,雖然他們可能快被後人遺忘。

本書寓於言外的宏旨,也是希望大家認真面對歷史上各地方各族群的族群關係乃至民族關係史,才是面對今日我們開始逐漸形成「多元文化社會」的良法之一。若大家都先能面對各地與各族的區域文化不同,並學會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後,才可能會懂得尊重他族的歷史文化,達到一個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差異的真正多元文明社會。


目次

 

彭 序  彭欽清

推薦序 黃卓權

自 序

上 冊

··········································································································1

第一章 「苗栗地區」的族群分佈關係(上)··················································51

 第一節 清代中港堡區地理環境與族群分佈··········································· 51

 第二節 後龍溪流域中、下游地理環境與族群分佈································· 65

第二章 「苗栗地區」的族群分佈關係(下) ················································ 99

 第一節 西湖溪流域區地理環境與族群分佈·········································· 99

 第二節 清代「苗栗堡核心區」之客家人意識降低······························· 127

 第三節 後龍溪流域上游地理環境與族群分佈····································· 133

下 冊

第三章 枋寮義民祭祀圈與當地族群分佈之關係············································ 149

 第一節 枋寮義民祭祀圈的地理環境與城鎮體系···································149

 第二節 淡新、竹苗分縣與枋寮義民祭祀圈之關係(17311887········· 159

 第三節 潮惠兩裔客家人分佈與枋寮義民廟祭祀圈關係························· 197

 第四節 核心與邊陲──竹塹城閩南人與郊區客家人······························ 202

第四章 被遺忘的大清苗栗「忠魂」──並論桃竹苗各區義民信仰
差異與其族群關係·····························································
··········· 207

 第一節 苗栗堡核心區族群關係與義民信仰········································· 207

 第二節 苗栗堡後龍溪上游區漢原關係與義民信仰······························· 225

 第三節 平鎮褒忠祠問題·································································· 240

 第四節 枋寮、頭份兩義民廟祭祀圈與客閩族群關係··························· 249

·····································································································267

徵引書目······························································································ 287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